当IBM退出PC业务时,很多人不解。因为IBM是伟大的企业,他对企业未来的设想永非平常企业所及。今天,我们已经更深刻地体会到:PC,不是高科技,而是制造业。
IPC脱身PC业,从事IPC业务的很多人习惯称其为“工控”。它的身上,亦具备很多PC业的特征,但当你用PC的商业模式去对待这一行业时,那你离“挂掉”就不远了。
IPC,尤其是近年表现强劲的EC业务,其主要市场是设备制造商(OEM)和系统集成商(SI),应用边界亦日渐模糊,从工业设备、博彩、金融、零售、市政、交通直至军工,行业分散,需求各异。这一现实决定了IPC无法形成PC业的标准化、规模化产品模式,其商业模式也就有了值得探讨的地方。
技术层面,IPC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拓展,自然无法离开英特尔、微软的支持。但来自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革新速度,反而对控制所强调的稳定性、连续性带来巨大压力;市场层面,面临富士康、伟创力这样的巨擘挑战,从单纯代工向DMS(Design & Manufacturing Service)渗透已经是他们现实的行动。IPC,用韩式语录讲就是“前有追兵,后有堵截”。
IPC企业,IPC行业,它的“蓝海”在哪里?
当一些IPC市场主流供应商沉浸在代工和DMS业务带来巨额营收的喜悦中,小作坊为能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而憧憬发展未来时,是时候该对IPC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生存与发展有所思考了。
PC走向消费品,IPC是工业品。工业品意味着它不是独立使用的单元产品(犹指EC)。EC,不只是技术上的嵌入式。技术上是CE、LINUX,是低功耗与稳定,另一商业意义应为设备的嵌入—即子系统嵌入于上一级系统或设备,是一个整体。是融合,是设备全产品生命周期的一部分。
当我们能用这样的思维去审视这一行业时,我们或可尝试发现自己的“蓝海”,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。
全产品生命周期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?
产品生命周期,就是指从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开始,到产品淘汰报废的全部生命历程。是需求、设计、研发、制造、销售、维修维护、升级的全过程。EC既然是融入设备、系统中的一个单元,那我们的业务是不是可以融入于客户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?
设计阶段,IPC供应商可以与客户一起研发、设计。充分沟通需求,共同选型、设计,可以更准确地满足需求,并从元件供应、系统升级、设备维护等多个角度予以全面考虑,实施*方案,快速投放市场;在测试阶段,通过系统裁剪、实验室测试、标准测试、设备联调、现场测试等多个环节,*限度地规避后续风险,降低客户产品投放市场的风险以及后续的维护成本;在售后维护以及产品升级阶段,能确保产品的连续性和一致性。
这时,我们不再是卖IPC的,而是作服务的。服务化是整个商业体系的共识,当然也是IPC行业可以选择的方向。当IPC不再依靠burn-in面向市场,IPC即已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也就驶入自己的蓝海。
一个做元器件经营的同学曾向我求助:一个军工客户的一块板子坏了,求购无门。我推荐他通过中国工控网(gongkong.com)查询IPC厂商,联络解决,结果仍是无功而返。对他的客户而言,这绝不是一块板子的问题,而是一台设备、一个关键系统的问题,甚或关系个人军旅生涯乃至国防安全的大问题。
那些看不见的,往往是最重要的。用具化的产品承载更具价值的服务,IPC行业就有了更多可为客户认可的附加值,这一行业也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。作为业内最权威的媒体之一,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像控创这样的嵌入式工业计算机厂商,不再把自己定位在单纯的硬件供应商角色,已经前瞻性地将自己融入客户的生命周期管理中,并推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“嵌入式服务标准”,从而为IPC 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。